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及伴随的地壳物质在地球内部的循环(地内循环)过程一直是国际地学的研究前沿。前人研究普遍认为,大洋板块俯冲可将洋壳和沉积物运输至深部地幔,从而造就洋岛玄武岩地幔源区(地幔柱)的化学和岩性不均一。实验岩石学研究发现,不同地幔岩性(如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等)部分熔融可以形成具有相似主量元素特征的玄武质熔体,这极大的增加了我们揭示深部物质岩性的难度。同时,地壳物质循环到地球内部后,还可能形成榴辉岩、反应辉石岩等多种岩性,这些岩性组成在放射性成因同位素上存在相似性,传统的地球化学手段难以精准识别。为解决上述科学难题,曾罡副教授选择了南太平洋Pitcairn洋岛玄武岩(图1)为突破口,以橄榄石斑晶的元素组成和玄武岩的Fe同位素为示踪手段,深入揭示了玄武岩的地幔源区岩性与物质组成。
图1:位于南太平洋的Pitcairn火山岛
这项研究发现,Pitcairn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斑晶成分具有低Ni、低Fo和低Ni/(Mg/Fe)的特征(图2a)。这一特征与典型的反应辉石岩来源玄武质熔体(以夏威夷Koolau玄武岩为代表)结晶的橄榄石组成明显不同,暗示其地幔源区并非传统认识的反应辉石岩。对Pitcairn玄武岩Fe同位素的分析发现,它们具有比洋中脊玄武岩明显偏重的Fe同位素组成(δ57Fe =0.17‰–0.31‰),且这一现象无法用简单的分离结晶、部分熔融等浅部过程解释,反映其源区存在重Fe同位素组分,与地壳物质的地内循环存在联系。用Nd-Hf-Mg-Fe同位素联合示踪,定量计算了橄榄岩、反应辉石岩、榴辉岩三种岩性来源熔体的同位素组成,确定Pitcairn玄武岩的同位素特征与反应辉石岩来源的熔体组成明显不同,而与榴辉岩、橄榄岩来源熔体的两端元混合结果相类似(图2b)。这一结果说明,Pitcairn玄武岩的地幔源区中与地壳物质地内循环相关的岩性更可能是榴辉岩,并不存在反应辉石岩的信号。
图2:(a) Pitcairn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与夏威夷Koolau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成分对比;(b) Pitcairn玄武岩的Mg–Fe同位素组成变化
这一认识加深了对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地壳物质地内循环过程的理解,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化学顶级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Nature Index刊物,影响因子5.01)上。地科院博士生施金华为论文第一作者,曾罡副教授为通讯作者,陈立辉教授、日本学者羽生毅、王小均博士、钟源博士、谢烈文博士和解文俐参与了本次研究。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30310)、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DLTD21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Grant 0206-14380128, 0206-14380114)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文章信息:Jin-Hua Shi, Gang Zeng *, Li-Hui Chen, Takeshi Hanyu, Xiao-Jun Wang, Yuan Zhong, Lie-Wen Xie, Wen-Li Xie, 2022. An eclogitic component in the Pitcairn mantle plume: evidence from olivine compositions and Fe isotopes of basalt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18, 415-427. https://doi.org/10.1016/j.gca.2021.12.017.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70372100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