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古地理分析不仅能提供块体的古纬度约束,还能恢复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在古
地理重建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古生代植物群在泛大陆重建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作用。
亚洲东部是由东特提斯洋中的许多块体在晚古生代–中生代不断向欧亚大陆拼贴后最终形
成。三叠纪是亚洲东部大陆演化的关键时期,古特提洋关闭,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张
开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自 ?engör 1979提出“Cimmerian Continent”以来,亚洲东部古
地理重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当前主流的三叠纪东亚古地理重建方案的证据主要
来自地质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缺乏生物古地理的支持 (e.g.,Metcalfe, 1998, 2006;
Zhang et al., 2002; Pullen et al., 2008)。
牛亚卓等新文分早三叠世、安尼期、卡尼期和诺利-瑞替期四个时间段,以海相双
壳类为载体,在环特提斯背景下(以日本、地中海特提斯和新西兰为外类群),定量分析
了西藏及邻区包括昌都、松潘-甘孜、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华北、华南和中南半岛在内
的主要块体在三叠纪各时间段的生物地理区系及其演化,并根据生物古地理分析的结果,
对当前的古地理重建方案进行了约束。通过对双壳类总体分异度和六个支系的分异度相对
古纬度的变化的分析,发现三叠纪时期双壳类总体分异度和窄温性双壳类在特提斯洋北岸
地区分异度最高,向南经经Cimmerian各陆块至南岸地区逐渐降低。东特提斯北省和南省的
存在表明Cimmerian和欧亚之间在早三叠世还存在生古特提洋分支,尽管二者之间可能通过
华南存在生物交流。至安尼期这一特提斯洋分支消失,华北、华南和中南半岛全部进入东
特提斯北省。Norian–Rhaetian期,喜马拉雅总体分异度和窄温性双壳类分异度的升高和
一些特提斯土著类群如伟齿蛤类的出现表明喜马拉雅、至少喜马拉雅的北部边缘已进入亚
热带-热带地区,同时,沿现今太平洋西岸地区(日本、东北、华南东部和印支)形成了环太平洋省。
Yazhuo Niu, Baoyu Jiang*, Hao Huang, 2011. Triassic marine biogeography
constrains the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Tibet and adjacent areas,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In press. doi:10.1016/j.palaeo.2011.0
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