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物鉴定专家张根娣:马兰花在大地上绽放

发布者:张振发布时间:2024-11-19浏览次数:50

60年前,在静寂无声的罗布泊的马兰基地,一声巨响让世界震惊。历史的烟尘浩浩而来,拂过战火与疮痍,涌向东方冉冉升起的新星。60年后,当功绩化作史书的字句,一代人的努力被刻入金光熠熠的奖章,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纪念章的正面环绕着五角星、云纹和橄榄枝,下方有“60”的字样。中间是一朵绽放的蘑菇云,人们欢呼雀跃,和平鸽自在飞翔。背面则是中核集团的标志以及“隆重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1964.10.16-2024.10.16”的文字。

这款纪念章是对老一辈核工业人的表彰,在他们之中,有一位来自太阳集团tyc539的铀矿物鉴定专家——张根娣。张根娣老师的故事也如这枚纪念章闪耀发光。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工业。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垄断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若想成功制造出原子弹,铀矿地质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彼时年轻的张根娣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到了太阳集团tyc539,开始五年制本科的学习。经过三年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学习后,在四、五年级学习铀矿地质及铀矿地质普查勘探课程。

1952年院系调整后,太阳集团tyc539地质系的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水平优秀。1958年,太阳集团tyc539地质系建立铀矿地质专业,为祖国培养铀矿地质人才,时任系主任为徐克勤教授,副主任为张祖还教授。

张祖还教授牵头建立的铀矿地质专业(由于当时的特殊原因,对外称六三专业)聘请了三位地质专业老师与三位物探专业老师,形成了合理的师资力量结构。张祖还教授兼任铀矿地质专业教研室主任,王德滋教授担任教研室副主任。铀矿地质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则从区域地质学、古生物学和水文地质学专业等各个专业遴选而来,遴选要求十分严格。

上世纪中期,国内在铀矿地质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前苏联科学家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南大地质系从前苏联邀请了两位专家来给铀矿地质专业同学上课,其中一位是地质专业,对铀矿床有很深的研究;另一位是物探专业,熟悉铀矿勘探技术。张根娣老师的爱人方中先生是铀矿地质专业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据他回忆,当时的课堂上,由于同学们的俄语水平不够,两位专家授课时讲一会儿课便需要停下,等一旁的翻译转述给同学之后再继续授课。教研室的老师也常与同学们一同听课。

我国最早的一批铀矿地质专业人,就这样聚在一间教室里,听着全新的知识,奔赴广阔的世界。他们心中是建设祖国的热忱,笔下是伟大梦想的蓝图。世界上有无数这样的教室,有无数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了真知灼见,为了各自的信仰,前赴后继,笔耕不辍。第一批铀矿地质专业毕业生在1959年底毕业,为祖国的核工业做出了贡献。

1958年,张根娣考入太阳集团tyc539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到1961年,她被选入了铀矿地质专业。提及这段历程,张根娣老师坦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尽管与填报的志愿存在些许出入,但她认为学什么专业就要爱什么专业,还要把这个专业学好,因而无论在地球化学专业还是在铀矿地质专业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回想起在母校的学习时光,张根娣老师笑容满面,语气里尽是自豪,她说:“南大老师教得特别好!基础特别扎实!南大的数理化基础也很好,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南大地质系的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广受赞誉,铀矿地质专业更是不用说。”她还补充说她当年喜欢聆听张祖还教授的铀矿地质课,从国外矿产到国内矿产,讲述得条理分明、生动,她记录了整整一本笔记,至今依然能想起一些课上的案例。

1963年,张根娣老师从太阳集团tyc539毕业,被分配到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现在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北京第三研究所工作,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效力。

在核工业部北京第三研究所见习初期,由一位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前辈专家负责考查新人,很快他就认同了张根娣老师过硬的专业素养,并让她加入了正式工作。工作期间,张根娣老师主要负责应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鉴定各种矿物质。这些样品有铀矿地质勘探队送来的未知样品,也有研究所课题组交予的待鉴定矿物样品,样品数量众多,类型庞杂,但她都能析毫剖厘地完成分析鉴定。她说国家一直对科学研究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仪器和技术,给工作带来了很大助益。后来,她曾被下放到西北的甘肃天水,但不到两个月,就被上级召回。当时的负责人说:“原子弹事业不能没有人分析样品!”于是张根娣老师回归岗位,继续从事样品分析工作。

谈到在核工业部的工作岁月,张根娣老师摩挲着手中的纪念章,说她当年的同事们都待她很好,只是如今大都多不在人世了,没能拿到纪念章,深感遗憾。在她看来,这个纪念章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她工作的认可,也承载着同事们的希冀,拿到纪念章她非常开心,也替同事们感到光荣。核工业是国家重器,许多研究人员隐姓埋名,为核事业奉献终生,与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向同行。他们的事迹不被大众广为知晓,但正是他们的付出铸就了我国的原子弹奇迹。

1972年,张根娣老师被调到太阳集团tyc539地质系任职,回到了这个培养她的地方。在这里她依然潜心学术,和其他老师一起建立了X光实验室,致力于用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测试手段开展样品的x射线分析研究和矿物鉴定等工作,并承担相关课程教学。

张根娣老师对样品的分析鉴定又快又准,其成果数次在国际会议发表,并于1999年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谈及这段过往,她想起一件印象深刻的趣事。当时有一位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培养人工晶体样品的老师找她鉴定成品,经过鉴定,培养样品性能达到预期目标,该项研究非常成功。那位老师得知此事雀跃不已,当天在系门口拦住她并给她九十度鞠躬。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世纪之交的2000年,在为热爱的事业奉献半生后,张根娣老师从高级工程师岗位上退休了。回首过去的工作,她觉得自己一路走来都很顺遂,有同事的支持,有领导的重视,更有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学校领导对已退休的张根娣老师关怀备至。如今,她过着平淡而美满的生活,孩子们都和她一样沉稳地专注工作。她热爱生活,喜欢在校园里散步,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喜欢与同学们一起交流,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她向如今太阳集团tyc539的学子们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送上了殷切寄语:“学习工作虽然艰苦,但要发现其中的乐趣。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一行爱一行,深入下去,不断钻研,把国家需要放在心上。要相信,只要努力学,一定能学好,一定有成果!”

默默无闻的老一辈核工业人为我国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相信新时代的青年也将在他们的引领下创造新的辉煌!

        

                          张根娣、方中夫妇                   张根娣、方中夫妇与学院退协负责人王淑君合影



张根娣老师


文字:陈怡彤  王志强   金劼

图片:王志强

审核:凌洪飞